笔记本
🔗

构建数字

从大学开始,我就非常喜欢整理,尝试了印象笔记、OmniFocus 等各种工具,盘旋在各种方法论里学习实操。但痛苦的是,我的数字空间总是短暂整洁、迅速崩溃,长期混乱。工作之后,学习和工作经验埋末在系统的混乱中,无法复利,这种痛苦感就更为强烈了。
2021 年,我终于下定决心:花 100 天的时间1,下班什么也不做,只专注于「整理好我的数字空间」。我相信,这是一次投入,回报很久的事情。
幸运的是,2021 年,我真的完成了这件事。
今天,借少数派年度征文的契机,我想写下过去这些天里,我整理的过程、思考,和经验。希望给那些仍在混乱中跋涉的人一点启发。2
(PS 1:下节「壹:构建数字大厦」非常枯燥,强烈建议先看「贰:填充数字大厦」或「叁:Almost allin one」
(PS 2:本文重点是「分布式结构」、「把经验转化为做法」、「低效的高效」、「想像的需求」、「结构与内容」、「新文件体系」、「用进度管理文档」、「懒堕的强大动力」/「把整理留给未来」、「吸收信息」、「时间管理」等,可先搜索查看)

壹:构建数字大厦

我认为,「一个好的数字空间」应该具备两种能力:「掌控」和「复用」。
「掌控」指使用者对数字空间具有十足的掌控感,能够清晰快速地找到内容。
「复用」指归入系统的内容应该是能被复用、产生知识的,不能积压起来落灰。
随着我们的数字空间越来越成熟,积累的知识库越来越庞杂,想要记住里面的每个内容几乎是不现实的。但只要其基本结构是简单的,是可以被掌控的,我们就能按图索骥找到内容。
这一节我们先说掌控。

一:一级结构

notion image
一级结构
notion image
由于上图截图展示不便,后面我将以本图形式代替

1.1 历史版本一:「工作 学习 生活 兴趣」

我的数字空间主要是建立在 Notion 上。它具有非常高的自由度,我可以随意组合拆解尝试,去找到最适合我的结构。
最开始使用 Notion 时,我有什么新想法,就会直接在一级结构建立一个新页面。但页面越堆越多,两个鼠标滚轮都滚不完,最后根本记不得有哪些页面,十分混乱。
notion image
一级结构有过多页面
notion image
「过多」的参考
后来我思考了一下,混乱有两方面原因。第一:页面太多了,我实在是记不住;第二:页面之间没有通过一个很好的结构去组织起来。
针对这两个问题,其实前人已经探索到了很好的解决方案。第一,根据研究,人的工作记忆容量是 7±2 个,所以至少一级结构应该小于 7+2 个,才能记住和掌控(我个人推荐小于 6 个);第二,世界上有那么多生物,但是我们用「生物分类法」给它们分好了类,说明这种分类方式是科学和可借鉴的。「生物分类法」简单来说就像是金字塔,每一层级放同一属性的东西,依次下推,且相互独立,完全穷尽。
按这两个方法,我把一级结构整理为「工作 学习 生活 兴趣」,里面再按「生物分类法」继续细分,很科学地整理好了我的 Notion。
notion image
一级结构大大简化

1.2 历史版本二:「Wiki + 工作台」

上面的结构虽然能把系统整理地井然有序,但缺点也很明显:层级太多了,我经常会迷失在点开的多层级文件夹中,忘记了自己到底在哪里。
notion image
Notion 层级结构过深
notion image
再举一例:我的 Eagle 侧栏就采用了多级层级,很不好用,经常不知道点到哪里了
这种迷失是很不好的。我之前喜欢用 kindle 看书,翻好几页才能看完一章。但后来换了 iPad Pro,一个屏幕就能放下一章。它让我从微观切换到宏观视角,把握内容的主体结构,而不会迷失在细枝末节里。我把它称为大局观,它是很有诱惑力的一种感觉。现在我再也不用 kindle 了。
有没有一种 Notion 结构能实现这种大局观呢?
有:Wiki 页面。
它把隐藏的结构直接展示,一眼可以看到比文件夹结构多数倍的页面,效率和掌控感都大大提高。
notion image
Wiki 示意图 | 图自 Notion
当我发现了这种用法,自然也是极度高兴,费了超多力气转换成这种结构。
但使用没多久,我就发现问题来了。第一:之前一打开 Notion 就是我的某个工作页面,但现在一打开是 Wiki 一级页面,我还要点某个入口才能进入工作,次次麻烦;第二:对于路径长的页面,我得先跳到 Wiki 一级页面, 再从某入口一层一层进入其它页面,页面间跳转很不方便。
其实「固定路径会变成心理上的最近路径」,所以这些麻烦在实际使用中会被弱化。但不可忽视的是,它在客观上不是最近路径,日积月累会带来效率的下降。就像坐姿不对,第一次不舒服,很快就习惯了,但日积月累会带来疾病。所以我想把固定路径设计为客观上的最近路径,这样宏观上效率才会最高。
所以我就自然而然地建立了一个工作台,把常用的工作页面放到这里,路径更近。后来,又自然而然地在里面规划起了我的每日待办、宏观规划,感觉时间上的大局观也来了,很霸气。
notion image
工作台示意图 | 由 Notion 模板改编
但使用没多久,问题又来了。第一:我总觉得这那页面都可能会用到,所以在工作台里堆满了页面、数据库、折叠列表,导致其整理起来很麻烦;第二:工作台最高频使用的往往就是一两个区域,但它被淹没在其它众多的低频区域,反而降低了效率;第三:有工作台并不意味着 Wiki 页面就不用管了,我反而要维系两套系统,同一个文件有多个入口也造成了认知负担;第四:工作台就像一张网,把所有的事务都连接在一起。有了中枢系统,系统反而失去了「当得起崩溃」的复杂性。
最重要的是,工作台不简洁,不美,看起来很乱,很烦,我知道它不是最好的解答。
不要工作台,也就不要 Wiki。后来我仔细想了一下,其实通过「简化原来的文件夹式结构,再加一个时间管理页面」,我也能达到最初的期望。3
 

1.3 历史版本三:「WAW」

回到原来的文件夹式结构,如何简化呢?
之前我兴趣广泛,希望博采众长,所以光「兴趣」页面里就塞下了「产品、效率、人文、历史」等十几个页面。后来偶然间读到了少楠「产品沉思录」里关于 PARA 的介绍,我幡然醒悟:应该确定少数几个领域,有所聚焦。
按这种思想指导,我把一级结构改为「计划、个人领域、资源」,个人领域分为「工作、个人创作、动效、整理等」数个领域,其它兴趣全部放到「资源」页面,用折叠列表折叠,豁然开朗。
notion image
后来因为「工作」领域太常用了,我就把它拎出来放到一级页面。这时我忽然发现,这不就和我的生活对上了:白天工作关心「工作」领域,下班后关心其它领域。
所以我把原来的「个人领域」一级结构改为了「工作」(上班工作)+「WAW」(Work After Work,下班后的工作,个人领域的成长)。
「WAW 」虽然意为下班工作,但其实放的是个人领域。我在构建这个页面时就会主动让自己思考:我应该专注在哪些领域。这个页面本身也在提示我下班后要保持创作,并且聚焦在自己的个人领域。
notion image
WAW
后来我又加入了一个 LH 页面(Life Habit 生活习惯),放入日常要坚持的习惯。这样,工作、WAW、LH 就囊括了我的一天。
notion image
WAW 终级版
这套结构非常巧妙地把时间属性和领域相结合。自己在实际生活中会安排上班做什么、下班做什么、平时要坚持什么,对应到数字体系中也是这样的结构,会简化理解成本。所以这套结构是以时间管理为导向,融合了 PARA 的思想。对新手来说,上手更清晰符合直觉,内里也更科学,能更快、更科学地打造自己的个人体系。
当我认为这应该是终级形态时,变数又来了 …

1.4 历史版本四:「AP」

临近过年,我开始建立我自己的年度计划,这时我忽然发现,WAW 不适用了。
举个例子,例如我的年度计划是「每天开心」,但我没有有这样的领域;例如我的年度计划是「做 B 站视频」,但我的领域往往是「动效、整理」等科目。简单来说,年度计划是要做什么,领域则是某个科目的成长,一动一静,并不吻合。
解决方法也非常简单:把领域改编成年度计划,改编不了的就降为兴趣,打入冷宫。例如把「个人创作」、「动效」、「整理」领域合在一起,变为「做 B 站视频」,等等。这样,我的一级结构又变为了「工作」(上班工作)+ 「AP」(Annual Targets,年度目标)。
我发现其实用年度目标来作为「时间属性」的约束,其实相当于从「专注领域」变为「做什么事情」,成事感更强。
notion image
AP
不过说实话,WAW 和 AP 都挺好的,无论强弱,只是选择了不同的理论。
其实到这里,你会发现。虽然主体结构还是简单的,但背后其实承载了颇多的理论,不仅有很高的学习门槛,而且要定期维护,使用门槛太高了。
大道至简。直觉告诉我:越复杂的系统,越容易崩溃。一个好的体系应该是简单的,背后的理念应该是简单的。
所以我想要简化。我给自己定了一个规则:让普通人都能轻易学习,才是好的。

1.5 最终版本:「Inbox 规划 工作 学习 生活 兴趣」

当我回顾这些结构,我发现我总是给结构本身赋予了太多的时间意义:我希望一看到 WAW,就知道下班做什么,一看到 AP,就知道紧随计划。但其实我有「规划」页面,这里不正是规划的沃土吗?何必缘木求鱼?
想清楚了这一点,剩下的页面应该如何简化呢?
记住我的规则:让普通人都能轻易学习。而普通人是不爱学习的,所以这个系统一定要符合人的天性。我翻看了历史上大量的效率教程,几乎把印象笔记公众号的教程看完了,最终惊讶地发现,「工作 学习 生活 兴趣」结构的出现频率极其之高,而这正是我的历史版本一 …
设计师,麻烦改一版,再改一版,再改一版 … 嗯,还是要第一版吧!
其实想想也是,我之前靠直觉就整理出了这个结构,这个结构能被广为流传,也正是因为它契合了人的人性:人们的一天就是工作、学习、生活和兴趣啊 ~
等等,这,不正是暗含了 Work(工作),Work After Work(下班的工作)。也就是说,我完全可以以这个一级框架为基底,融入 PARA 的思想!
后来的改变也就自然而然了。我加入了「规划」的一级结构,并在一级结构「工作」里放入我要关注的领域,「学习」、「生活」相当于把原领域拿出来,「兴趣」放非我关注的领域。
notion image
「一级结构」最终版
notion image
「兴趣」里不开页面,直接把各种内容折叠,减小管理成本
越简单,越符合人性的分类越容易被人接受。这个一级框架对于新手几乎没有教育成本;二级框架上,只要告诉他们,「工作」不要理解为上班的工作,而是应该理解为「我关注的领域(PARA)」,理解成本也不高。
回顾之,开始和结束的分类虽然极其相似,但其中微妙的差别决定了两个体系有着不一样的思考。所以折腾其实是有必要的,它让我对「设计系统」这件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;让我体会到了简单的魅力。这种简单是深思熟虑之后的简单,是从复杂衍化出来的简单,是坚定的简单,是不会回头的简单,是不简单的简单,是美的简单。

二:二级结构

说完了一级结构,我们来说二级结构。
notion image

2.1 历史版本:「生物分类法」

其实前面大体上已经提到了二级结构(也就是放「领域」页面),但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:二级结构之下呢?还是不可避免的有三级结构,四级结构等等,层级依然很深,我还是会迷失在点开的多层级文件夹中,忘记了自己到底在哪里。
所以这个二级结构也需要优化。
notion image
刚刚提到,我的 Eagle 侧栏就采用了多级层级,很不好用,经常不知道点到哪里了
 
 

2.2 最终版本:「包容框架」

到底几层结构是合适的呢?我希望从前人的经验里找答案。
我回想起我之前用「印象笔记」,虽然整体内容也是混乱的,但是它的结构从来都不会乱,因为系统约束了只能用两层结构。我又去看 iOS,我发现它也只允许建立文件夹(两层结构),而不允许文件夹嵌套文件夹(多层级结构)。这似乎是一种冥冥中的真理。我自己测试也是,两个层级最优,三个层级凑和,只要超过两个层级,这种多层级化在视觉上就会显得不清晰。
notion image
强大的 macOS 也只允许两层结构,这似乎是一种冥冥中的真理
notion image
还是以 Eagle 侧栏为例,上为多层结构,下为两层结构,明显下面就清晰的多
能不能以「两层结构」作为层级的终点呢?
我在思考,为什么现在需要多层级。一方面是遵循「生物分类法」,让复杂的体系井然有序,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维护 7±2,减少记忆成本。忽然间,我幡然醒悟:7±2 并不意味着最多 9 个(我个人推荐 6 个),它也可以理解为九(六)块。例如我们的电话号码,它是 11 位,虽然超过了 7+2(=9),但我们可以通过 344 组合,拆成 130 XXXX XXXX 来记忆。
notion image
所以下面就好办了。我把二级结构里面的内容拆出来,用分隔线区分,每一级不超过 6 块,每一块不超过 6 个页面。拆完的一瞬间,整个世界仿拂都美好了!4
notion image
如左侧边栏所示
notion image
上图截图不便展示,后面我将以本图形式代替
拆分出来后我发现,其实很多结构是不必要的。例如有「观影」和「工作」两个页面,我为了强行统一,就建立了一个「生活」来容纳「观影」。现在拆出来后,依然满足 7±2,但层级关系变浅,冗余结构简化,好用多了。
而且有趣的是,拆出来之后,每一块自成一个小区域,像一个个小王国,有自己各具特色的样式和风貌,且各自自治,壮大、停滞、局部溃烂、崩溃、废弃,都不会影响 Notion 整体的稳定性,给人一种奇妙的感觉。
notion image
内部区域自治,不管壮大还是崩溃都不会影响整体运行
其实为了学习如何建立系统,我一直在看「失控」这本书。这一个个小王国,就相当于书里所说的「分布式结构」,这两层结构,就相当于书里所说的「包容框架」。也正像书里所说的那样,这种结构具有弹性:
由于群系统是建立在众多并行关系之上的,所以存在冗余。个体行为无足轻重。小故障犹如河流中转瞬即逝的一朵小浪花。就算是大的故障,在更高的层级中也只相当于一个小故障,因而得以被抑制。

三:项目结构

前面我提到了二级结构应该是分布块的形式呈现,下面我们来说每一块里包含的页面,我称之为「项目结构」
这节我会按照「项目结构」的建立和发展的进程来说。
notion image
「项目结构」示意
notion image
由于上图截图展示不便,后面我将以本图形式代替

3.1 进程一:自下而上 建立项目结构

项目结构是如何建立的?自上而下规划,还是自下而上生长出来?
这件事其实并没有定论,但是我的很多项目都是自下而上的建立。这里我以我的工作为例,给大家做一些参考。
我的工作是甲方企业的文案策划,定时要写大量的软文投放到各个自媒体平台。刚开始工作时,我是建立一个 Gallery database,把每天写的文章放进去。有一些经验和思考则会另开页面记录。
工作了一段时间,我发现页面已经混乱到必须要整理了。而在整理过程中,我意外的发现这些混乱的页面其实和我的工作是契合的。
下面是我一篇文章的结构,分为标题、开头结尾、正文、软文植入。对我来说,有三个点最重要:1 是标题,一定要抓人眼球,才能在自媒体平台获得流量;2 是软文植入,一定要突出我们产品的特性,才能让别人看了文章就想买;3 是文章结构和写作方式,一定要高度模板化,这样才能一周输出多篇文章。
notion image
对页面整理时,我发现我在做的事情正好和这个框架一样。
我会针对不同的需求点开始有意识地积累内容。比如「标题」。我搜集我们小组过去一整年的所有爆文标题,然后打标签来整理分类,最后分析出最通用的一些选题和标题套路;再比如「软文植入信息」。我每写一篇软文就会把里面的软文植入信息拆出来。日积月累,同一个产品就有了一堆「软文植入」的案例可以参考,以后再写这个产品只需要把参考们变个写法,就可以直接套用了。如此等等。
notion image
搜集整理标题
所以我依需求为结构,建立了「软文写作、选题灵感、文案参考、产品营销、行政事务」5 个页面。结构从需求中自然而然生长出来了!
notion image
其实自下而上建立结构是很好用的,因为结构里的页面都是自己常用的,根据这些页面建立的结构是最贴合实际使用的。
如果自上而下建立,一方面很考验系统构建者的规划能力,另一方面会有很多「想像的需求」,这个我后面会细说。

3.2 进程二:当前项目 + Gallery

前面提到,虽然把二级页面拆分成了一个个大块,每个块是一个大项目,但是项目里的页面依然可能会出现深层级,如何解决呢?
我们先叉开话题,谈谈项目文件的分类。根据我的研究,一个完整的项目会包含 5 类文件:项目规划、项目文件、学习/经验文件、行政文件、工作存档文件。5。实际工作中,只有「项目文件」是必须的,其它可依情况删减。
但如果真按这 5 类文件整理的话,会非常不好用。因为这 5 类文件中的某个文件可能是我们的「当前项目」,我们每天需要大量的使用,导致固定路径不是最短路径,消耗了大量的交易成本。所以我们往往会把「当前项目」从 5 类文件中单独拎出来,自成一派。
notion image
相当于 B13 本来归属于 A1,属于第二层级,现在拿出来到第一层级,和 A1 同级,会乱
但这又带来一个问题:以上没有严格遵循「生物分类法」,很可能会打开潘多拉魔盒,带来混乱。
怎么办呢?与其原教旨主义般地强迫症,不如跳脱理论,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。
首先我研究了微信,发现它的「发现」和「下拉小程序」页面其实遵循了分类原则,但是「微信」(聊天页面)和「通讯录」像当前项目一样,也被单独拎出来成一个页面。
其次我研究了「Notion 是如何使用 Notion」的,发现其「Marketing」和「Product & Eng」页面也是遵循了分类原则,但「Meeting Notes」等页面本应该从属于前面的页面,但属于常用页面,所以被单独拎出来了。
还有很多很多例子,均是如此。这些能承载庞大内容,结构又非常简单的系统,其实都遵循了「当前项目 + 分类页面」结构。
notion image
「Marketing」(分类页面) | 图自 Notion
notion image
「Meeting Notes」(当前项目),本从属于分类页面,但因为常用,被拎出来到第一层级了| 图自 Notion
如果解决方式太困难,那一定是问题错了。我开始思考,我为什么一定要遵循「生物分类法」呢?因为我知道它是科学的,我希望它能消除混乱,带来极致的秩序性。但问题是,第一:我不需要管理亿万的生物分类,为何追求如此极致的规则?第二:「生物分类法」是在分类,但项目文件不仅分类,还要使用。使用时必定会有权重,场景不同。
所以我豁然开郎:在一级结构和二级结构主体框架应该遵循「生物分类法」,这是分类,避免混乱;二级框架里的一个个大块里(也就是项目文件),我们是在使用它,应该接受把「当前项目」拿出来的形式。
这样保证整体上不会混乱,而绝大多数常用的页面在第二层级就能点击到,使用效率很高。
notion image
但其它不常用的文件呢?它们还是有可能埋在第三第四等等深层级里落灰,怎么办呢?
其实我一开头曾提过 Wiki 页面,它的展现形式比文件夹更高效。但是其中一个缺点是:常用的页面被埋进去,导致必须要建立一个工作台,不好用。现在回看,只要把常用页面拿出来,这个问题就解决了。而且在 Wiki 里,可以通过标题/数据库做区分,完成文件夹的任务,这样多层文件夹可以变成扁平化的一层 Wiki 结构。这样即使是不常用的文件,也最多在第三层级就能点击到了,很棒!
notion image
用标题和分栏做区分 | 图自 Notion
但 Wiki 还有一个问题:页面间跳转很不方便。我得先跳到 Wiki 一级页面,再从某入口进入其它页面。这个解决办法很简单:用 Gallery database 即可。它在页面间跳转更方便,创建和维护也比前者省心很多。但要注意,这里用 Gallery 不是为了展示给别人看,而是希望像 Wiki 一样陈列页面。所以要效率先行,不要增加数据库的使用和维护成本。建议关闭 Card preview,把 Card size 设为最小;不要设置多个 View,不要为了美给其加封面,尽量不要为了分类给其加标签等等。
notion image
Gallery database(这里标签是备注之用,用 Test Property Type 也可以,但我觉得前者更好看;但标签不是分类之用,不会用其做筛选视图,因为要切换视图,增加使用成本)
当然,Wiki 相较于 Gallery database 也有好处:信息密度高得多。所以它适合用于有庞杂内容的公司组织,个人没那么多页面陈列,就用 Gallery database 吧!
总结一下,「项目结构」大体上「有项目规划、项目文件、学习/经验文件、行政文件、工作存档文件」五类,可以把它们按「生物分类法」的规则,以 Gallery 形式排列。其中常用的页面/当前项目可以单独拿出来。这样,最常用的文件在二级就能触达,不常用的三级触达,很方便。

3.3 进程三:在扩张中的混乱里建立秩序

前面说了,结构是从下到上,生长出来的。但其实生长的过程也是「从混乱里建立秩序」的过程。这很难,但有法可循。
还是以我的工作为例。这半年来,我开始负责一些产品的营销推广。这完全是一个新的领域,繁复程度比写文章多了数倍。刚开始,一旦有什么新的项目文件、心得,我都企图把它们整理清楚。但是我发现每一个页面都很不好整理。究其原因,这个文件池中还不够大,里面的结构还没浮现出来。所以后来,我有什么项目文件、心得等,都会直接开一个新的页面,向下无限堆积。后来再整理时,结构就出来了。
所以一开始,不要急着整理。当你有一个文件不好整理时,的确不好整理。但当你有一百个文件不好整理时,整理的脉络自然就出来了。
  • 先把「经验们」放一边
等到文件池足够大,就可以开始整理了。但开始整理时,新手会面临一个很棘手的问题:经验教训如何整理。这时我建议,先把经验教训放到一边,不管它们,把好整理的先整理了。这一点看似简单,但真的非常非常非常重要,是我用几年的时间领悟到的。
这里我可以讲一个小故事。
我是一个爱思考的人,也写下了很多读书笔记、生活感想、经验、想法。我知道这些经验很重要,它们应该被组织和复用起来,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。但因为它们来自于其它信息,彼此又有千丝万缕的关联,像一张网一样,实在是太难整理了。而它们往往又和其它容易整理的信息混杂在一起,导致所有信息都不好整理。最后我的 Notion 完全是一团混乱,不知道从何入手。
连最基本的混乱都没有解决,又何谈复用经验呢?这种情况持续了好几年,我只能干着急。
后来阴差阳错,我认识了 flomo,它真是我整理过程中的一个「贵人」。根据 flomo 的指导用法,我把读书笔记、生活感想、思考、经验、卡片式笔记等全部放到了 flomo。让我惊讶的是,Notion 里剩下的乱七八糟竟然出乎意料地好整理起来。这也是我整理之路的第一个突破。
芒格说过:要从别人的糟糕经验里吸取教训。希望我的糟糕经验能给你带来一点启发。
  • 再整理好整理的
话说回来。把不好整理的「经验们」剔除了,好整理的林林总总应该如何整理呢?
简化。首先观察这些文件本身,试图分析出一个框架,再把这些文件塞到各个框架里。这样整理就变成了分类,整理起来会很轻松,会很快会让混乱消失;而后,这些框架只是一个引子,它们让庞杂的文件归属于不同的框架,那整理文件就简化成了整理框架,难度大大降低。
notion image
以我写文章为例,先把左边庞杂的素材分类到右边的框架里
notion image
然后再把刚刚的框架(本图左)再整理(至本图右),就从整理素材变成了整理框架,难度大大降低
不同的工作有不同的适合框架,这里没有一个定论。但是我可以提供两个常见的框架。
第一种框架:把工作内容本身当框架。类似我之前提到的写文章,我把文章拆分成标题、植入等等,最后形成的框架也是「选题灵感、文案参考」等等。
第二种框架:把进度当框架。例如我做营销,进度是「计划 - 实施 - 检查 - 调整」 (PDCA),每个进度里会涉及不同的文件,则把文件们按进度看板排列即可。(不过这里要注意:进度只是整理文件的一种手段,这里不适合用文档来规划进度。这点非常重要!)
notion image
以营销文件为例,按营销的进度为框架,即可整理清晰
当然,信息是多纬的,在分类时可以属于这里,也可以属于那里,怎么办呢?
其实只要做好 PARA 领域界定,Notion 的结构足够简单,80% 的内容都是很好分类的。先别管 20%,专注 80%,让 Notion 整体简洁起来再说。
真正不好分类的多纬信息,你可以通过页面链接或 Synced block 放在不同位置。
真正不好分类的信息本身,你就放入一个「其它」页面。还是刚刚说的,当有一个不好分类,的确不好分类;当有 100 个不好分类,分类的框架自然就浮现了。(关于这点,后面还会解释。)
  • 回过头,再来整理「经验们」
好了,好整理的整理好了,不好整理的「经验们」该如何整理呢?
答案藏在生活里。
其实我们回顾父辈是如何把他们的经验传递给我们的,是「已所不欲,勿施于人」,是「道不同,不相为谋」,是一句句「要这样做、不要这样做」。
其实我们回顾工作时,组织间产生的经验是如何积累和复利的?是企业价值观,是制度,是检查清单,是 SOP(标准工作流程)。这些规则背后,其实都是一次次犯错经验的积累。
不好整理的「经验们」该如何整理呢?现在可以回答了:把经验转化为做法。这点非常重要,它把复杂的各种经验进行了一个降维处理,整理难度大大降低。同时,侧重「整理」变成了侧重「做法」,这更有价值。
做法主要有三种形式:价值观、检查清单、SOP。具体内容可以表现为写文模板、拍摄清单、投放流程等等,不一而足。
以 SOP 为例。做营销时,每次我觉得有什么营销上值得记下的信息,我都会通过备忘录、flomo、微信文件传输助手等途径记下来,然后定期汇总、学习、反思。最后我建立了一个「营销节奏」的 SOP 文档,里面记录了我在做营销项目中的每一步,包括我觉得别人做的特别好的营销方案、营销步骤应该是怎样、我收获了哪些经验,我犯了哪些错误,通通都记在了一起。这样把经验转化为了做法,可想而知,我下次再做营销时,我就能少走很多弯路。这就是经验的复利。
notion image
由经验变成的「营销 SOP」(前期一页,后期复杂后可以拆为多页)
但这会带来一些问题。首先,组织内的很多规则是建立在不充分和错误的推理上,不一定正确;其次,经验本身由特定的场景得来,里面蕴涵一些无法被文字表达的暗知识,有时并不具有普适性;再者,我们没栽过跟头,不一定信任、同意这种做法,不能全心全意的执行;最后,只会按规则做事会让人「知其然,不知其所以然」,变通性很差,从海天换到李锦记酱油就不会炒菜了。
如何解决呢:记录场景。
我们在把经验转化为做法的过程中,一定要详细的叙述为什么要这样做,它来自哪件事的经验,这件事的背景又是怎样的。这样我们对做法本身才能充分的信任,未来忘记为何这样做时也能回看知悉,才能一往无前地执行。现在 Notion 的评论功能现在可以被移动和同步了,可以在做法的评论里写下经验林总,非常方便。6
以上这些,虽然看起来轻描淡写,但其实我是走了超级无敌爆炸多弯路才领悟到。把「经验们」转化为「做法」真的很重要,这点我在下一章还会详说。
有意思的是,这样大汗淋漓的整理带给人的成就感是很强的。当你尝试了一两次,你就会建立一个「在混乱中建立秩序」的信心。下次看到杂乱也不会心烦,不会急着整理,因为你有信心能整理好,这是一种心态上的自由和解放。我自己也很擅长对物理空间的收纳,所以桌面乱糟糟也不急着整理。每次别人说我桌面乱不会整理时,我都笑而不语。

3.4 进程四:New Workspace!

随着工作复杂性的增加,项目文档会越来越多,我们怎么处理这种扩大与进化呢?
我建议是把增长的项目区隔,以维系原有结构的稳定。如果一个项目块里不只 6 个文档。那就新开一个 Workspace,然后将多个文档拆成分布式的数块,如果块的数量超过 6 个,那就建立一个一级结构去收纳这些块,如果块里内容超过 6 个,那就再建一个 Workspace,以此类推。
notion image
扩大示意图
notion image
我目前就维护了两个 Workspace,本图是个人 Workspace
notion image
本图是工作 Workspace,由上图扩大分立而来
换而言之,一级结构不一定是之前提到的「Inbox 规划 工作 学习 生活 兴趣」,它也可以是一个或用分隔线分开的多个项目结构。用哪种形式,主要在于 Notion 内的东西多不多。
其实对这个框架越了解,越能游刃有余地变通,从定法到无法。
 

四:页面结构

不仅仅是大的框架,其实每一个页面都有它的内部结构,如果肆意为之,也无法建立起对系统的掌控感。
之前我会根据「页面内的内容」定制不同的页面结构。为了防止忘记,我会在每一页的顶部都加一个「关于本页」的说明,写清楚为什么这样建立。久而久之,不同类型的「关于本页」太多了,我又不得不建立一个新的页面放置所有的「关于本页」来获得掌控感。最后系统变得非常复杂,更不谈掌控。
如果解决方法太复杂,那一定是问题错了。开普勒之前,托勒密通过不停加本轮来解释地心说,本轮 - 均轮系统复杂无比,结果证明,其实日心说才是对的,问题(地心说)本身就错了。我之所以要不断的加页面来修正,来建立对系统的信任,其实也是因为页面结构本身太复杂,不合理。
如何简化呢?
让我们来谈谈 Apple Park。它看起来巨大无比,但整个大楼其实是由一个基本单元重复连接得到的。建造者可以用最大的精力去完善基本单元,让其更科学化。使用者也可以复用经验,走到哪里都不迷失。这种结构的简化让不管是开发成本,还是理解成本,都有所下降。
页面结构也是。如果我们能找到一个页面的基本单元,让所有页面都遵循相同的结构。每个页面都一样,最后自然也不需要一个页面来管控「关于本页」了

4.1 单页面的主体结构

  • 首先,一个页面只有一个主题。
以之前说过的工作台为例。
工作台在一个页面里融汇了「时间管理、页面快速链接、文档链接数据库」等等模块。每次点进工作台,人们首先要付出一个选择/思考成本,选择进入哪个模块工作。实际使用中,往往只有一到两个区域为高频工作区,其它模块反而干扰视线,影响了自己对于重点的关注。再者,人们的贪欲是无穷的,总想着可能会用到哪哪个页面,最后无限加页面快速链接,不仅更干扰主体,还要维系越来越多内容的秩序,整理成本更高。
notion image
工作台示意图 | 由 Notion 模板改编
其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,我们只知道增加功能,让系统看起来更强大。但建设页面就像是设计一款产品,页面的结构、内容的排布、UI 的设计,一些很细微的不同都能带来巨大的差别。这种差别又是很难去衡量和描述的。最后我们看似满足了一个需求,却损失了很多无形的体验。日积月累,页面变得越来越难用。
所以大道至简,我选择让一个页面专注一个主题。消除页面里的选择成本,避免迷惑,让自己最快地找到自己想要的;避免干扰,最大程度地专注在内容本身。
notion image
例如本页面只专注「软文写作」,不会放写作规划,Inbox 等杂物
  • 不过简化其实并不简单。
虽然我要消除页面的复杂,但不意味着把其它内容都删除,这样并不好用。
我选择留下与一个主题相关的多个内容,当想要做这个主题时,在这个页面就能专注完成,而不必频繁跳转。
举个例子。下面是我的写作模板,它并不是只有文章。我在右侧放置了写文章相关的选题灵感、选题类型、软文模板等等链接数据库。这样在这个页面里就能参考复用以前的经验,专注在写文章上,而不必频繁跳转。
notion image
正如 Jony Ive 所说:
创造简洁的产品却从来没有简单过。简洁不仅仅是避免复杂。消除杂乱只会产生一个简单却毫无意义的产品。我认为一个真正简洁的产品能以清晰的方式传达:它是什么,它能做什么。
  • 再者,在一个页面里,如果有多个内容,我会突出最重要的内容。
举个例子,我一开始喜欢在给每页加上封面,再在页首加上谏言,下面再放一个折叠列表,折叠「关于本页」、不重要的内容、快速链接等等。但我发现这些结构本身会占据 2/3 的空间,大大挤压了最重要的内容,每次进来干扰视线,还要把页面滚上来,好不麻烦。自己也花费了大量时间在修葺页面,磨刀误了砍柴功。
后来我大刀阔斧的删减:删除了封面、图标和「关于本页」,将谏言和折叠列表合二为一,最终最重要的内容占据了 2/3 的空间,好用度大大提升。(折叠列表也可不要,依情况)
notion image
之前的结构,不重要的内容占据了 2/3 的位置,效率低
notion image
现在的结构,重要的内容占据了 2/3 的主要位置,效率高
不过这里要说明一下。第一,如果页面本身在一级/二级结构里,加上图标可以显现在结构里,提升辨识度,所以还是很有必要的;第二:对于展示页面,如果目地是展示,则加封面也无妨;第三:如果喜欢这些封面,加也无妨,没有对错,只有适合与否。
  • 最后,尽量减少页面之间的联系。
我之前说过,「经验们」之所以难整理,就是因为它们像网一样相互耦合,让人无从下手。同样,如果页面之间合纵连横,相互联系(例如设立关联数据库、同步块等等),系统整体的复杂度也会大大增加。最后想要单页面顺利运转,得维系所有关联页面的运行,一旦有更改,工程量会非常大。看似强大,其实脆弱。
notion image
尽量不用 Relation 等联系功能
不过这里要强调一下,联系还是有很多益处的。这里不是说不联系,而是要减少不必要的联系。很多时候,我们建立复杂结构的确能满足一些高级需求,但我们往往忽视了我们失去的东西(例如前面说的各种成本)。如果维系这个系统/高级功能所要付出的代价远远小于获得,那这其实是一种低效的高效,我宁可不要这种高效。例如刚刚说到的页面封面,它看起来很美,但挑选设计花费了我大量的时间,且让我每一次点开页面都被无效信息(封面)干扰,这对我来说,就是一种低效的高效。
由此谈开。我也选择尽量不要高级功能,例如上传各种自定义 emoji、例如在 Notion 里实现进度条、每日天气等等。它们本身就有极高的学习、使用门槛,浪费了我大量的时间。而这些时间并没有关注在内容上,而是满足一种想像的需求。我之前读「微信背后的产品观」,看到一个很有趣的八卦:张小龙为了不让马化腾在微信底部多加一个 Tag,就定下了一个君子协议:「两年之内,微信只有 4 个 Tab,不允许再有第五个」。我借鉴了一下,强迫自己两个月不用高级功能,后来发现,这些所谓的高级功能,其实不用也没什么大不了
而且,我们往往可以用简单的方式实现复杂的需求。我之前还在 Notion 里放过「一周天气」,想像自己每天在 Notion 里面根据天气规划日程, All in One。结果每次都是直接忽视。后来我想,用「天气」应用看天气高效多了,我干嘛要折腾自己。就像 Excel 明明是处理数据的,我何必要在里面画画呢。要高效地做事,而不是行为艺术。
notion image
这是艺术,和本文讨论的效率是两回事
扯远了,回来简单总结一下,我最终确定的单页面的主体结构是下面这样:一个页面只专注一个主题,突出主题里最重要的内容(没有封面和 Emoji,顶部是一个折叠列表放不重要的内容),少用甚至不用关联结构和高级功能。
notion image

4.2 页面内容的排布方式

  • 结构和内容
想要简化页面结构,我们还需要对页面里的内容进行更深入的认识。
在产品沉思录的 Notion 小传 里,有介绍到 Ted Nelson。他「希望将内容 content 从结构 structure 中分开;这样同一个内容可以有多个结构,读者和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从不同的角度看内容。」。
这个叙述从 上都计划的 demo 来看,已经可以通过 Synced block 实现了。不过这段描述忽然给我一种启发:用「内容」和「结构」来看产品,内容承载于结构,结构管理内容。这个视角非常神奇,它让我以一种产品经理的视角来观察世界,很多问题也得到了答案。
首先,在 Notion 里,很显然,上文提到的一级二级框架是一种结构,一个页面里的文字、图片、链接都属于内容。但除此之外,数据库其实也是一种结构,它能承载「页面」这种内容;Notion 的分栏也是一种结构,它给内容带来了新的呈现方式;Toggle list 也是一种结构,它通过折叠,包含了大量的内容。
notion image
「Notion 结构与内容」示意 | 很重要的是:Toggle list 也是一种结构
更重要的是,在 Notion 里,内容和结构的属性是互通的。数据库是结构,但这个形式在整个页面里成为了一种内容;页面是结构,但它在数据库里成为了内容;Toggle list 是结构,但多个 Toggle list 排列组合时,它也具备了内容属性(因为它的名字);Synced block 里是内容,但这种 Synced 的形式也是一种结构。
notion image
上写文的例子中,把左边 Toggle list  当成要整理的对象时,它就从结构变成了内容(通过 Toggle list 的名称来识别内容)
notion image
如果结构本身是有秩序,有逻辑的,这种逻辑性本身也是一种内容,如左栏
  • 所以 Notion 里,结构和内容是交织的,这会带来三点好处。
首先,它可以容纳非常复杂的内容。当我们去观看各大网站、APP,会发现它们就是内容结构的交织和排列组合。而当 Notion 一个 Toggle list/数据库就可以容纳万千时,它就已然具备了作为网站的复杂性和简洁性。
notion image
以 Apple 官网为例,它就是结构和内容的混和 | 实际上看所有数字产品,都可以简化为「结构和内容」
其次,它会大大提升页面管理的灵活性。前面说过如何整理文件:先把文件塞入框架,再整理框架。其实翻译过来,就是先把内容塞入结构,再整理结构。我这篇复杂的文章就是这样整理思绪的。同样,数据库为什么好用,就因为它把结构变成了内容来整理,又将其赋予了内容的含义(各种标签)便于识别。
notion image
数据库是结构,结构整理内容 | 页面是结构,但数据库里的页面是内容 | 这就是数据库好用的秘密
最后,它会让创新迸发。刚刚说过,作为结构的多个 Toggle list 排列组合时,它也具备了内容属性,内容本身是可以被交融和诞生新内容的。这像是 flomo 的卡片与卡片之间通过批注建立链接。相较而言,印象笔记的页面与页面是独立的,没有交融。
notion image
还是以写文为例子,Toggle list 作为内容是可以混杂诞生新知的,例如右边。
  • 知道这些对构建「页面结构」有什么用呢?
前面说了要简化页面,一页只有一个主题。现在了解了「结构与内容」,了解了它们交织带来的复杂和强大,我也会控制自己:一个页面专注一种类型,要不是内容,要不是结构(例如数据库)。尽量不要交织,尤其要慎用 Toggle list,避免混乱。
这个结论有点反常识,但请试试,很有用。

  • 拓展内容
另外,我前面说了「内容和结构」这个视角非常神奇,下面我可以展开说说。(不过和本文内容无关,不感兴趣可以跳过 ~)
  • 先谈谈 Notion。
其实 Notion 的块结构本身就是一种结构,类似于 Synced block,但是这个不显化。有没有一种方式让块内容很明显地变成了结构呢?标签。(之前我说 Toggle list,其实该 list 名字就是里面内容的标签)我们可以再通过筛选(搜索)标签去建立数据库,一方面数据库的基本单位不再是页面,而可以是图片、文字块等等;另一方面数据库里的内容也可以互动起来;再者,数据库不再是凭空诞生,不再是模仿 Airtable,而是从内容里构建的;最后,块内容相当于有了名字,我们可以快速调取,Notion 会变成一种更好用的 Roam Research。
当然,标签又会引入一个新的体系,带来复杂性,需要权衡。
  • 再说群聊。
目前群聊最大的难点在于好的内容无法沉淀下来。其实沉淀好内容就是在做一种密度极高的筛选,而刚刚谈到,结构有利于筛选和组织。所以只要把内容结构化,问题就迎刃而解了。怎么做呢?多选群消息,然后可以成组,可以给组起名字。人们翻看群消息时,可以直接先左划,看组名字合辑,效率会大大提升。(类似于 iMessage 左划看时间)
这在工作上尤其的妙。因为群都是因事而建,里面很多内容都可以遵循某个逻辑组织起来。而事天生又和文档友好。所以可以把组抽出来,沉淀为文档。就飞书而言,飞书群和飞书文档就建立了连接(类似飞阅会),妙!
notion image
例子 | 这个功能很好,但产品功能的呈现非常关键,它决定了是化繁为简还是繁复冗杂 | 参考 Notion Synced block 的设计过程,最后的呈现就非常天才的简洁)
notion image
Notion Synced block 的最初设计
notion image
Notion Synced block 的最终设计
  • 最后说说文件。
不管是 Windows 还是 macOS 的文件整理,都是用文件夹来组织,类似文档之于印象笔记。但如果可以给文档赋予含义,让其结构化(备注),可以在文件夹里建立类似 Toggle list 的结构,让其可以复杂化。让文档管理变成 Notion 一样,这会是一个非常好的创业机会。
Notion 其实也能管理文件,但它的缺点是云,文件不能预览,文件和其它应用的联系不好,还要下载。其实 5G 会克服下载这个缺点,让云文件变成更安全的「本地文件」,但下载这个感知还是会存在。所以新文件体系一定要是像 OneDrive 一样基于本地文件夹的,消除下载这个感知。
其实印象笔记能做到管理文件,不过我的构思有三点巨大的不同:1:新文件软件的使用体验是如 Notion 般优雅舒适的,外观排布都要有审美,印象笔记太太太太太没有审美了;2:这个新文件软件要在页面里引入结构,才能承载复杂性;3:这个软件一定是要基于本地文件夹的,(可以上云,类似 OneDrive),这非常重要。软件的结构本身就是文件夹的结构,软件融入系统,甚至替代桌面,但删除也不妨碍文件运行。这样才能给人带来信任感。
最后,我们见证了 Notion 管理公司文档的魅力,想像公司共享用这个软件管理文件会多好用。
notion image
我的文件软件构思 有点丑 见谅
notion image
在 Notion 里插入文件
notion image
印象笔记管理文件
如此等等。

4.3 Notion 的结构们

现在我们来谈谈 Notion 的标准控件。
Notion 里有很多标准控件,例如 Toggle list、Bulleted list、Table list 等等。这些控件的形式不同,对内容的展现和使用等都会带来微妙的差异,值得说一说。不过我真的写得好累,就挑几个重点来说吧 *(:з」∠)*
  • 先说看板。
看板能清晰地展现多个页面的进展,对于管理文档(例如选题)非常有帮助。
但我不会陷入用文档当事项,来管理进度,例如在看板里用文档标题管理每天的事务。这很麻烦,因为每次改标题都要点开文档,远不如日历方便。我要用进度来管理文档,这很重要。
notion image
不这样,不用文档当事项来管理进度
另外,看板不适合直接点开看板里的某个文档进行创作。因为当我用某个文档时,看板里的其它结构都变成了干扰元素,如果我一周只用这一个文档,那其它内容就要干扰我一周,看板的管理优势就变成了低效的高效。创作时建议换个 Gallery 的视图。(下图)
  • 再说 Gallery。
Gallery 有封面,很适合展示。但我也建议你用它来创作。如果我们这一周只专注 3 个文件,那只要把这三个文件筛选出来放在 Gallery 视图即可。它展示面积足够大,相较于 List 数据库不逼仄。
notion image
打自制时间标签,通过标签筛选
notion image
筛选结果
  • 再说 Bulleted list。
它能很方便的建立行与行间的逻辑关系,特别适合逻辑构思,所以每行内容不应该太长,不然不利于整体逻辑关系的梳理。另外,用这个做卡片式笔记,简直就是「良缘由夙缔,佳偶自天成」。最后,将行转为 Toggle list,特别适合建立知识树。
  • 再说 Toggle list。
其实说起来,Notion 的侧边栏,也就是这个系统的主干结构,就是 Toggle list。我之前一直强调,结构最多两层,这对于「放在页面里的 Toggle list」也同样适用。我建议可以把两层以下的内容拆开,平铺成一层,清晰大气。看似效率不如都折起来,但是谁用谁知道 ~
不过如果鼠标滚轮滚几次都看不完,那适当地多加一个层级也无妨,有追求,无定法。
notion image
  • 再说 Full Width。
观察少数派的文章排布、Safari 的阅读模式,它们都将内容限制在中间一小块。而 Full Width 虽然能让页面呈现更多的内容,却超过了视线的扫描范围,读起来很不舒服。但是分栏后,人们的视线又重新限制到舒适的某一栏。所以如果不分栏,就不用 Full Width。(所以不是效率越高越好,应该先符合人性)
notion image
少数派的文章排布
notion image
Safari 的阅读模式
notion image
分栏,视觉重新变窄,符合人眼阅读习惯
等等。
总之,注意控件展现和排列带来的微妙的差异,用适合的控件做适合的事情,不要在 Excel 画画,不要低效的高效,不要强行 All in one …

4.4 三种基本单元

前面说了,巨大无比的 Apple Park 其实是由一个个基本单元重复连接得到的,下面给出我的 Notion 的基本单元。
  • 第一种:纯内容。
如下,适合展示文档,协助,观看。顶部可以加一个折叠列表,放和主题相关的内容,也可以不要。
notion image
第一种:纯内容
  • 第二种:纯结构。
如下,适合组织内容。结构可以是各种数据库。顶部也可以加一个折叠列表,放和主题相关的内容,也可以不要。
notion image
第二种:纯结构
  • 第三种:分栏 Full Width。
如下,适合创作。人们在创作时会喜欢找一堆页面来参考,或整理一堆思绪。这些都可以放到左栏折叠,右栏则是全然的创作。这个结构很重要,很好用,可以试试。7
notion image
第三种:分栏 Full width
这三种基本单元构成的页面都非常简单,每个页面内都只专注一个主题,都用适合的控件做适合的事情,都尽量少用链接和高级功能,都专注在内容本身

五:普通人如何建立体系

系统的掌控感来自于结构的简化。
以上,通过对主干的不断雕啄,对页面的合理简化,系统的整体结构变得极其简化,几乎闭上眼睛,就能重绘整个系统框架,甚至记起框架里的大多数内容。这就是我在开篇提到的掌控感。
理查德·爱泼斯坦曾说过,「一个系统的复杂性越大,管理它的规则就越简单」。
现在回看这个系统,简化的系统结构,简化的页面结构,尽量少的连接,整个系统的管理规则变得极其简单。内容和结构交织,又能承载下宏大的内容。没有中心,只有分布式结构,也让系统拥有了可以局部崩溃的弹性。
对于使用者而言,绝大多数常用的页面在二级结构就能触达,让固定路径成为了最短,最优路径,让未来那个烦躁,焦急的自己也能快速找到内容。并且页面简化后,我们再也不要沉浸在整理里披星戴月,终于可以专注最重要的内容:内容本身
并且,这个体系是简单的,他人即使不知道背后的原理,也能开箱即用、好用,这比「单纯为我自己构建」更让我开心。
折腾是值得的。
最后,让我再次描述一下这些规则,再给出我自己具体的结构,并说说如何「开箱上手」。

5.1 规则

一级结构:「Inbox 规划 工作 学习 生活 兴趣」。
其中,工作是放你的专注领域,兴趣是放你关注的其它林林总总。
二级结构:分成一个个块,每个块是一个项目,项目里包括「常用页面」和「Gallery」。
「Gallery」按逻辑放所有文件,其中常用的页面提出来变成「常用页面」。
页面结构:每一个页面,只放一个主题的内容。其中,突出最重要的内容,不重要的折叠起来放在顶部。页面结构采用纯内容、纯结构,或「分栏 Full Width」,就这三种形式。

5.3 普通人如何建立体系

首先,先从混乱中建立基本秩序。
这里建议直接建立一个「归档」文件夹,把所有乱七八糟的内容全部扔进去,让混乱属于过去。当然里面有一些内容是要用的,我们就把它们拿出来放入建立的新结构体系里。这样混用一个月,「归档」里常用的内容都被移到新体系,「归档」也可以真正归档了
再者,直接套用前面的结构即可。
华为之前做管理咨询时,会直接套用国外成熟的管理框架,强制用一段时间,慢慢发现和自己需求的不匹配点,再逐渐改善,最后就变得适合自己了。前面的诸多规则一定不适合所有人,但是我们可以先严格遵循,再慢慢改善。从别人的错误里学习经验,一定比自己摸索快得多。
其实我现在也不严格遵循这套规则,也会偶尔「犯规」。因为它已经刻入了我的直觉里,给我带来了一种不循规蹈矩的自由。有时我看似没有遵循规则,其实遵循了规则;有时我真的没有遵循规则,但我知道它也不会乱,乱了我也有能力整理好,那不遵循也没事。这就是心理上的自由,这就是所谓的有招变无招。
值得一提的是,别急着往结构内填充内容,先把精力放在做事上
我们总有种逃避心理:先整理好,再开始做事吧!就像阅读,总是沉浸在好的思想里,阅读,笔记,但不实践。其实它们成为了我们的借口,安乐窝。但现实情况是,没整理好,或结构内的内容不丰裕,也不妨碍好好做事。所以先先好好工作,用它来带动工作项目这一个分布式架构,慢慢再填充整个数字空间的羽翼。
以上虽然说起来简单,但建立一套流程体系的成本是很高的。但如果你把时间尺度拉到几十年,就会发现前期几个月甚至几年建立的体系,会在未来几十年里不断复利,是非常值得的,所以一定不要怕前期困难。当然系统建立后也不是一锤定音,后续还是要不断进化。
最后,这套理论不仅可以用于 Notion,所有带文件夹体系的应用都可以用。例如备忘录、印象笔记、Finder、日历、flomo、浏览器书签等等。重在思维。

贰:填充数字大厦

前面提到,「一个好的数字空间」应该具备两种能力:「掌控」和「复用」。
「复用」指归入系统的内容应该是能被复利、产生知识,不能积压起来落灰。这听起来不言而喻。但是归入系统的内容五花八门,有收藏的文章、视频,读过的书,记过的笔记等等等等,处理的方式不仅要讲究效率,更要顺应人性的,并不简单。
下面我就来说说「复用」。

一:项目管理(写作系统)

在我看来,Notion 最适合做三件事:项目管理、知识管理、构建生活秩序。所以下面我会结合这三件事情,分别来谈。
我们先说「项目管理」。因为我的工作涉及写写写,所以这里我把「项目管理」简化成少数派常见的「写作系统」。
  • 旧工作 旧方法
我的前一份工作是在某数码公司撰稿。当时每周要写 1-2 篇文章。这个工作并不繁忙,所以我有大量的时间思考「如何让每一篇文章产生价值」。当时我写了一篇智能手表的文章,里面涉及到「血氧检测」,后面又恰好写了另一篇,同样涉及「血氧检测」,这就给我带来了一个灵感:如果我把所有文章里涉及「血氧检测」的内容都拆出来,放到一起,甚至整理成模板,那下次再写「血氧检测」时,不就只要参考以前的内容了吗?
不得不说,这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复利方式。当我把所有关于「血氧检测」的内容拆完,我忽然想,说不定未来会写「睡眠检测」呢,拆!说不定未来会写「运动」呢,拆!拆拆拆!后来越拆越来劲:所有文章的开头也可以拆了、写作方式也可以,行文逻辑也可以 …… 一篇文章可以从无数角度看,我未来或许就能以无数的方式用到,所以也要拆成无数块,这就是复利!
这对我来说是一次顿悟,我把它叫做「写作 API」。
notion image
当时的「手表写作 API」页面
但是这带来了巨大的问题。当我在想像一篇文章未来会怎么用时,自然会联想出无数的用途,结果这篇文章要以无数的角度去处理,处理的成本变得极高。一两篇还好,但当有几十篇,篇篇要如此,我很快就坚持不住了,整个系统轰然崩溃。同时,后来证明,绝大多数我以为的「未来被用到」,实际上从来没有被用到。我为这些「想像的需求」付出了巨量的成本,但却只换来了微薄的回报。
现在回想起来,我一直是在满足我自己的贪欲,我希望一次付出可以被无数次复利,撬动指数级杠杆;但我忽视了自己的懒堕。
「懒堕」不是贬义,它是人性的一部分。如果我们正视它,尊重它,它就不会搞破坏;但如果我们越是抗拒它、压抑它、谴责它,它就越会带来难以承受的破坏。
  • 新工作 新方法
后来我换了新工作。新工作每周要写 3-4 篇内容,工作的量陡然增加,我再也没有时间去一篇篇拆分整理了,所以新文章只是简单地放在我的数据库里。后来慢慢的,当我写多了文章,我发现某一部分我真的写了很多次,当我再一次写时,我真的懒得写了。所以懒堕趋使着我,不辞辛苦地把以前同样的片段找出来,借鉴之。
我忽然意识到了,当我们写文章时,「懒得写,想抄别人」不仅能让我们甄别什么才是真正的、最实际的需求,它还是一个巨大的动力,让我们完成了我们懒得做的整理。懒堕应该这样用!
所以顺理成章,我想到了一个方式,让前期的整理成本极小,再让懒堕去执行后期的成本:加标签!这个标签不是来自于我想像的无穷无尽的需求,它是来自我后期真实的需求,所以极少、打的成本极小,却极有价值、ROI 极高。
这样,写完文章,我再也不需要一篇篇文章拆解,复制粘帖整理,只要给文章加上筛选标签。后期想要「借鉴」时,先用标签筛走大部分内容,再靠着懒堕的强大动力,让我从剩余的页面里复制粘帖片段即可。(后来利用 Synced block,这个「复制粘帖片段」的行为还可以被复利,成本更小)
notion image
如图,左栏是我写文章时找的参考
notion image
如图,写完文章只要打 3 个标签即可(「时间」标签自动生成 不用打)
很奇妙,懒堕一方面是极大的阻力,另一方面又是极大的动力,这就是人性,横看成峰侧成岭,远近高低各不同。按需求用之,才能效益最高
总结一下,一方面,当我们写完文章/做完事,其实心理上已是结束,此时还要归纳总结复利并不符合人性,不要勉强。当我们后期需要时,懒堕又会是巨大的动力,趋使我们对前业追溯研究,这时利用之完成复利。另一方面,不要沉浸在想像的需求里,无穷无尽地整理,应该把目光放到实实在在正在做的事情里,从实际需求找需求
  • 谈「想像的需求」
这个理论很有用,这里值得再展开一下。
前面说了,我喜欢在 Notion 里放天气等控件,这就是想像的需求。我第一次用 Notion 时,会参考别人的 Notion 教程,打造巨复杂的各种系统;自己从来没接触过时间管理,却立刻开始 GTD 了起来。这些都是想像的需求,它们传递着虚假的成功/效率,就像消费主义售卖着虚假的梦想,最后除了在朋友圈里晒一下,马上就崩溃了无,还带走了无数个夜晚花在整理上的无效时间。
真正重要的是什么?是实实在在的内容!把 80% 的时间花在整理内容,甚至学习如何整理内容,真的是南辕北辙。
所以要从实际需求里找需求,没有需求就不要建立需求,这很重要。
再举个例子。我以前在 Notion 里建立书籍档案,不知不觉就建立了无数标签,最后甚至连这本书是哪国写的都要打标签。为了获得掌控感,我甚至还给这些标签建立了思维导图!
现在回想,我要知道这本书是哪国的干什么?只是为了满足「档案化」的贪欲。未来除了每年看看自己读了几个国家书,晒一晒,好像就真的没用了。而晒这些,又有什么意义呢?和我一本一本打标签的成本相比,投入产出亏惨了。
现在我用书库真正的需求是找想看的书,而不是某个类别的书。所以我把所有旧标签都删了,只建立「想读指数」和「为什么想度」两个标签(后者是 Text,记录我收藏时为什么想收藏)。
  • 我的写作系统实操
话说回来,说了这么多理论,我的写作系统实际是什么样的呢?
我的部分工作是给不同产品写不同类型的软文。软文内又可以分为选题、标题、软文植入、开头结尾等写作模板。我又会研究产品、参考别人的内容来精进自己。
notion image
一篇文章的结构
所以我目前建立了「软文写作、选题灵感、文案参考、产品研究」四个页面。
「软文写作」页面是我写文的地方。写完的内容我会打上「时间、类型、植入产品、状态」四个标签。
notion image
「软文写作」页面
「时间」和「状态」标签是供建立 Gallery list 筛选出本周要写的,保持专注。我不喜欢用 Notion 自带的时间属性,因为一篇复杂的文章可能要写几周,自己打标签才能跨时间筛选。
notion image
Gallery list 的筛选:「时间」+「状态」标签
notion image
「时间」标签
notion image
「状态」标签
「类型」放文章类型。值得一提的是,它不是放一个类型,而是放了「选题类型」、「文体类型」、「文章来源」等多个类型,可以多选。
其实它们可以被拆成多个 Property Type,但是浪费空间、提高操作成本,也不会带来回报提升,所以我就简化了。
notion image
「类型」标签
「植入产品」原先也是放入「类型」里,但是后来越来越多,导致「类型」里点开要滚几下才能打完标签,成本提高,所以我就拆了出来。
所以要权衡,灵活。
notion image
「植入产品」标签
使用上,不同的选题、文体有不同的写作方式,所以用「选题类型」、「文体类型」筛选;写同一个产品可以用「植入产品」筛选同样写过的文章;参考别人的文章也会放进来,不同的人擅长不同的文章,所以打「文章来源」筛选。
当然,标签是可以混着筛选的,目标结果更精准。
notion image
针对常见的产品筛选好视图,把「筛选」放入模板,减少操作成本
「选题灵感」页面。我为了研究选题/标题和阅读量的关系,搜集了公司过去写过的几百个文章标题。按照需求分类。有意思的是,苹果发布会的文章往往阅读量巨高,选题/标题又很雷同,所以我打了「发布会节奏」标签。如果只是想像需求,这个需求一般想不到。
notion image
「选题灵感」页面
「文案参考」页面则是放软文植入参考、写作模板、其它厂商内容参考(评测/新闻稿)、优秀文章参考等。在需要时用懒堕的动力,用 Synced block 多次整理复利。
notion image
「文案参考」页面
「产品研究」页面则是产品研究内容。
notion image
「产品研究」页面
「软文写作」属于「当前项目」,天天用;其它页面属于 Gallery,在定时的整理经验时才会点开。

在「软文写作」数据库,我建立了一个「分栏 Full Width」模板。左边是把其它页面的数据库链接过来,作为参考,右边是写作页面,上面是谏言、写作价值观等等折叠列表。这样我在写作时也不会频繁跳转到其它页面找内容了。
同时,我还在页面里提前写好了折叠列表、标题,能效率化的内容尽量都效率化。
notion image
「软文写作」模板
实际使用时。举个例子,假如我要写某产品的某个资讯,我就在「软文写作」里开一个页面,用上模板。
根据左边的选题参考或互联网资讯确定选题后,找大量的相关资讯,用「空格派」清除格式后,放在页面左边,用折叠列表折叠,方便参考。
然后写作。写作开头结尾框架也都有参考。要植入软文时,点开相关链接数据库,数据库内已经根据场景,用标签筛选了常用的视图,找到想要的直接复制 Synced block 到页面下左栏参考即可。
notion image
数据库内已经根据场景,用标签筛选了常用的视图
notion image
甚至连多次复制的行为也因为 Synced block 而复利简化了
写完在顶部打上标签即算完成。(因为时间是数据库自动生成,所以每篇只要打三个标签,成本很低)
这样写稿,是真正复利以前的经验,效率会极高。这样我就可以把控自己的工作节奏,忙时快速出稿,闲时悉心打磨。「把控节奏」真的很重要,它会带来自由感。不过缺点也很明显:文章没有灵魂,自己没有成长。所以我有自己的追求,会对自己每周的创作提出要求,放在顶部的价值观里警醒自己。
其实想想,这或许也是一种粗略的卡片式笔记用法。

二:知识管理

终于来到本文的重头戏:知识管理了。
知识管理真的是一个很庞杂的内容,涉及到「读什么内容、如何读;记录什么知识、如何记录;知识如何吸收,如何使用」等等等等。其中最大的难点又在于我们不知道怎么用,怎么吸收。没有目地,自然也难以管理。
我之前会用各种软件,对上述的每一个步骤都深究,最后整个体系极其复杂,迅速崩溃。后来,我在 SOP 的启发下,明确了知识管理的目地是复用。以这个为指导,使用上弱化工具,专注最核心的内容,流程上顺应人性,对旁枝别系不断简化,简化,终于完成了一种自洽。
下面就让我谈谈吧。

2.1 阅读信息(这节老生常谈,可不看)

阅读的质量决定了知识体系的质量。
首先,要有目地的阅读信息。前面界定了个人领域,所以我阅读的大部分内容都和领域相关,这是复用的基础。做好以上,可以大大缩小我们阅读的范围,做好聚焦和简化。
再者,要读好内容。人是由阅读的信息所构成的,清晰并警惕地掌握摄取的信息,才能塑造一个更优质的思想。所以我会将绝大多数精力集中在最有价值的信息上,如高分书籍、得奖美剧等等。对于碎片化信息,适量可以轻松愉悦,但过度会灌入空虚等负面情绪。所以我会留有警惕,刻意控制。做好以上,可以大大提高领域搭建效率,增强领域知识的结构性和深度。
最后,要保持专注。保持专注才能深度阅读,所以我在下班等整块时间一般不会看碎片化内容,打碎时间,而是看书、记录片、电影剧集等长度内容。做好以上,也可以大大提高领域搭建效率。
以上这些观点互联网俯仰皆是,所以不做深入。
不过这里我想特别强调,这些做法只是一种选择,做不做都无所谓对错,更不必有优越感。如果不爱读书那就不读,没必要每天下班都深度阅读,累死了。顺应人性才能长久

增刊: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碎片化信息真的是一头凶猛的拦路虎,让我们做什么都不容易。所以这里我提供 3 个自己常用的小技巧,对抗之。
  • 首先,用约束场景对抗碎片化内容。
碎片化内容混杂在各个角落,稍不留神就会被裹携。所以我把它约束在一个场景:iPad。这样,把 iPad 定位成内容消费工具,把手机定位成基本沟通工具,把电脑定位成内容创作工具。场景和设备做绑定,简化使用场景,减少混杂,就不会陷入无意识的时间黑洞。
notion image
iPad 也很简单 首页只有「微信读书」
notion image
里面的应用都是和「内容消费」有关(游戏除外,我真的很爱在 iPad 上打植物大战僵尸,哈哈哈哈)
  • 再者,用 RSS 对抗碎片化信息。
我把微信公众号等信息全部订阅在 RSS 上,集中观看。这样就避免碎片信息打碎时间,观看时迅速扫视,效率也高。有趣的是,订阅微博热搜后,排行榜排名、「热」「爆」标签等成瘾性内容都被大大消解,我终于戒掉了微博。
notion image
真的推荐用 RSS 看微博热搜,超戒瘾
另外,我取关了所有博主,转而把它们记在我的 Notion 里。这样要用电脑打开,提高了观看成本,观看时一个个点开,爽感也会大大下降。终于微博/B站不再变成了我无聊的默认消遣工具,我只是偶然想起来这些博主才会点开 Notion,去看一看。
notion image
记在 Notion 里
notion image
微博不关注,打开微博没的看,就没瘾了
  • 最后,不要有「信息错过症」。
以前总是定时刷热搜、群聊,总怕自己错过什么信息。但其实绝大多数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,过几天就会被忘记,看了反而打碎/浪费时间,无法专注。
现在不看热搜,发现真正重要的大信息(例如王力宏、薇娅逃税 …)总会通过其它渠道被发现,并没有错过什么。
所以不要有「信息错过症」,那些错过的,都是不重要的
总之,保持专注,将绝大多数时间花在自己关注的领域,花在最有价值的信息。这是信息摄取的一种简化。

2.2 收集信息

互联网那么发达,百度/谷歌一下就能得到信息,为什么还要收集信息呢?
因为一方面,搜索引擎只能搜到平均分的内容,无法私人订制,做到出彩;另一方面,我们对自己收藏的内容会更有信任感,就像我们很信任朋友/关注的博主推荐的内容。
先说我不收集的信息
我不收集大量客观信息。(Spark 除外)以写论文为例,目地明确,几周就能收集平时一年才能收集到的领域客观知识。而平时收集这些快速能查阅的客观知识,并没有一个集中化的目地,其实效率不高。而且和打标签一样,我们有时会为了满足一种虚假的体系感/需求,不断收藏各种角度的客观信息,造成巨大负担,应该避免之,把非需求的收藏降到最小,极大简化无用行为。
再说我收集的信息。
我主要会收集两类信息:有目地的信息、Spark。
第一类:有目地的信息。很多信息,当我看到时,就会联想到怎么用。这是我最常收集的信息。收集时,我一定会及时写清楚为什么想收藏。因为一旦脱离了当时营造的语境,该信息就失去了价值;
第二类:Spark。Spark 指看到虽不知道怎么用,但让人怦然心动,爱不释手。它会给大脑留下了深刻印象,未来很大概率会想起,想用。这时若没收藏可就抓耳挠腮了。(同理,浏览器标签也不要删除。另外,我还喜欢收藏经验和渠道,不过很少,就不展开了。)
这两类信息顺应了我们大脑工作的一种方式,收藏是顺应人性的。所以我无论和自己领域有无关系都会收藏。不过区别是,领域有关的我会归入各自领域页面,但是无关的会全部放到一个页面,不分类,这样把整理成本降到最小,让未来的懒堕驱动我找寻。
notion image
非领域的全部堆在一起,结构会慢慢随着内容出现,偶尔整一整,也不乱
那应该如何收集信息呢?
平时我看到想收集的,会直接记录到备忘录、flomo、微信收藏等各种渠道,并简单注明收藏原因,然后就置之不理了。等到周六再拿出来简单分类即可。我自己测试了一下,每天虽然看很多信息,其实一周也就会收集 30 条左右,很快就分类完了。
notion image
如果你是混用系统,flomo 简直就是完美的速记工具;如果你是苹果系统,备忘录也超级无敌爆炸棒!| 图片来自 flomo 官网
值得一提的是。我看网上很多人会做自己的知识系统,用思维导图展示数十个待处理的 Inbox 渠道(或阅读源),看起来非常复杂。其实这样会给大脑带来负担:我周六还要处理这么多渠道(或我平时要看这么多渠道的东西)。我建议列个把各渠道全放到待办清单里,只要记得周六处理待办清单即可。这样把各个渠道从大脑里清空,大脑的负担大大变小,但处理的内容却不变。微妙的区别,却能从多变一,真是学问无穷~
总结。通过以上,把收集的信息降到最少,把收集信息的成本降到最小。这是信息收集的一种简化。

2.3 处理信息

虽然前面把要收集的信息降到最简,但人性就是贪婪的,就是想要囤积一切,掌控一切的。这不是松鼠病,这是人性。如何设计一个流程,既能顺应人性的贪婪,海纳百川,又能顺应人性的懒堕,把处理的成本降到最低呢?
首先,如何海纳百川。其实多不可怕,可怕的是交织混乱。所以如上所说,只要把「领域有关的归入各自领域页面,无关的全部放到一个页面,不分类」,即可。
再者,如何把处理的成本降到最小。其实方法前面也已经谈过了:把整理留给未来。人性懒堕,每天写日记整理收纳根本不现实。留给未来,当需要「借鉴」/学习时,动力是非常大的。而且面向未来的绝大多数信息,我们可能永远不会用,不会整理。所以这种方式也避免了前期的无用功。(PS:但还是应该周六定期预处理一下,不然堆积东西太多,未来也不好整理)
不过对于笔记系统来说,要相信这种留给未来的懒堕不会干扰系统的运行,我们才能心安理得地懒堕。在我看来,这种信任基于两点:第一:我未来是有能力整理好混乱的;第二:这些内容在未来需要时是能被复用的。前者,「结构」章节已经详述了「如何从混乱中建立秩序」;后者,下一节说。
最重要的是,把整理留给未来,是让我们清空大脑,专注于当下。
  • 最后说一下我具体是怎样做的。
每天,我有各种奇思妙想 / 群里有各种学习资源,只要和当下无关,全部都记到各处 Inbox,然后置之不理,清空大脑。这样,我不必在记录时思考如何处理,减少记录成本,不再害怕记录,又能把注意力专注在当下要做的事情。
周六,我会集中处理。首先,内容也就 30 条左右,而且绝大多数都可以直接被放入领域页/非领域页,不需要做任何处理;再者,极少数要学习反思的就反思一下,再转化为做法。(下一节说)
未来有一天,假如我要研究小红书投放,我打开该页面已经有四五条未处理的学习资源,学习即可。
如此,我一周处理信息的成本极低,但又没有错过每一次用到的可能性。
notion image
例如这些动效教程,我看到从不点开,直接整理放入 Notion,未来有需求再看(注意:别人推荐的理由一定要放,它能帮我们快速鉴别其价值)
再说个有趣的。我自己有建立价值观页面,迭代了好几版,平时会注意遵循。后来看产品沉思录等信息密度大的内容,又习得了大量价值观内容。我也把它们全部堆砌在价值观页面的底部,并没有立即学习执行。因为我知道,这些东西可以以年为尺度执行,每个月/季度再反思一次也丝毫不迟,何必急于一时,每天思考过度呢?格局打开!
notion image
职场价值观页面,堆了很多内容也不急着整理,因为价值观一两个月不变也没事,不急整理
总结。通过我的具体做法,你应该也能感受到这个信息处理的成本多小,实用性又还不错了吧 ~ 这是信息处理的一种简化。

2.4 吸收信息(重点)

前面说过,人性是贪婪的。但贪婪的本质是无知。如果我们能很好的吸收信息,那下次就不用再收集这个信息。如此以往,收集的信息也会越来越少。
我的「吸收信息」分为 4 个层次,依次递增。
  • 第一个层次:不需要处理的信息。
例如 Spark(如网友一句好笑的话、苹果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等)、资源(如旅行指南,学习教程等)、渠道(如旅行网站、资源网站等)等等。这类信息只需要分类,不需要处理。直接分类到归属的页面即可。
notion image
如上所说,非领域的全部堆在一起,结构会慢慢随着内容出现,偶尔整一整,也不乱

  • 第二个层次:不需要处理的知识信息。
我订阅了产品沉思录的会员通讯、还有一大堆 Newsleeter,里面有大量知识的浓缩。以前我会一个个细致地做笔记,结果花费了大量时间,但实际收获甚微。究其原因,我是为了学习而学习,效率很低。而且做笔记真的很累,每周看着 RSS 里那么多内容就烦,期待获得新知,又惧怕做笔记,累死了。索性就一直堆积着,不点开。
  • 把做当成学习的目地
后来我受 SOP 的启发,把「做」当成学习的目地。
每个领域,我都会建立「分栏 Full Width」,左栏参考,右栏实践。有新的网页或 Spark 信息要加入时,我会先拆出相关重要片段,并简单归整,去除上下文(极少数难理解或太啰嗦,我会记录卡片式笔记(后面说)。这些会放入左栏供参考。
notion image
如图,左边只是参考,只是简单堆砌,并没有怎么整理
但这里,我不再把它们当成要组织的信息/知识,不再费力去组织它们。我把「做」当成学习的目地,我去思考我应该怎样去做,通过实践建立对系统的信任。这才是对我来说真正实用,真正重要的东西,这才是真正需要精心整理的东西
notion image
如图,右边我的做法,细致的整理和描述
所以信息只是我研究的参考、背景知识的补充,我只是以这些内容为参考去解决我要研究的问题,去指导我「做事」。
这个非常重要,它让我立竿见影地成长,也让信息立竿见影地被使用
  • 假装自己是个分割线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举个例子。关于「时间管理」。
我学习了很多信息,但我都放在了左栏,并没有去整理它们,没有去按主题拆解分类,也没有个个花时间记录卡片式笔记。因为它们只是参考,不必要投入太多精力。
notion image
如图,左边只是简单的放个文章链接,同步卡片式笔记,没怎么整理
但我用这些信息学习到如何去时间管理(做),构建自己的时间管理体系。这个体系里包括我怎么管理自己的时间、用什么工具、为什么这样用等等,而只整理做法,整理成本也大大降低了。
notion image
如图,右边很细致地写了要怎么做。额等等,这个页面好久没维护了,整理的不好;而且做法都变了,以这个为例好像不太好,要不我换一个吧。额,太累了,算了,就这样吧 ……
这样,随着我越来越坚定,做法也越来越不会变化。再看到新的参考内容,只要不改变应用本身,例如只是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,我都直接放到左栏,无需排版。如果参考内容改变做法,则在右栏内改变做法,并诠释原因。其实我们的行为大概率是不会改变的,所以整理的成本又会大大降低。
我之前看过少数派花生酱先生一个说法:一件事情单次成功率是 1%,做 299 次是 95%;若单次提升至 20%,则重复 14 次即亦可至 95%。所以「精力应该投入在自己擅长的事情上,并且持续不断地坚持」。
做法不变,那再放入新的参考内容的意义是什么呢?很多时候,有人价值投资,有人频繁操作,都能致富,截然相反的方法论都能获得成功。我们会选择其中一种坚定前行。这时,再放入新的参考内容,会让我们从各种角度坚定自己的价值观,不会轻易被改变。一如前面所说坚定的简单
这样,信息算是真正被用起来了,真正发挥价值了。但管理信息的成本又非常低。我没有必要整理、完全弄懂它们,成为一个理论大师,输出一堆知识。我只要让它们为我所用,我只要满足这个小小的世界,就够了。
我有点啰嗦和激动,但这真的很重要,很好用
  • 这里还有两个小问题。
第一:左栏真的什么都不需要整理吗?也不是。随着右栏做法越来越完善,它会自成一套结构,左栏只要按这个结构整理即可。我有新参考内容一般就直接往下堆,一两个月再整理一次。因为我心理上知道它不重要,暂时不整理也没什么大不了。这是一种自由。
notion image
如图,左边和右边结构相同
第二:有很多信息无法转化为做法。一方面,可能是没找到好的角度。例如好的文字,它是客观的,但我们把它当作写作的参考,它就被转化为了做法;另一方面,若是真的转化不了,那就不转化了呗。这种信息也不多,没必要什么都有用,放过自己
好啦,以上,信息真正被复用了,整理知识体系的成本还很低,真的推荐!

  • 第三个层次:需要处理的知识信息。
我刚刚提过,极少数难理解或太啰嗦的内容,我会记录卡片式笔记。这个对这节很重要,所以开始讲之前,我们先说说卡片式笔记。
  • 浅谈卡片式笔记
先谈谈它对我帮助最大的地方。
我是一个喜欢看书的人,但在过去四五年,有一个问题一直横在我的看书道路上,让我一度痛苦到放弃看书,它就是:「如何才算真正读完一本书」
以前看书时,如果书里有一个观点对我很有帮助,我会把它们整段划下来。但文章是骨肉相连的集合体,划了一段,难免会划进和上下段连接的部分。导致我即使把笔记导出到别的软件,回顾笔记时,却还是要回到那本书,去找划线段背后的完整情境。对我来说,这本书好像永远都看不完。多看一本,就多一个负担,压得我喘不过气来。
而有了「卡片式笔记」,我可以用自己的话总结有用的观点,剔除上下文的连接。这样书里的精华就变成了一张张卡片,以后我只用看卡片,再也不需要重读这本书了。也就是说,我终于可以真正无负担的说:这本书我读完了。
这真的是一种巨大的解脱!
卡片式笔记的美妙还不只于此。未来的自己是着急的,是不耐烦的,卡片式笔记能让啰嗦的原文大大精简,能极大提升搜寻效率;卡片本身独立,可以通过排列组合快速写成文章;有些文章逻辑很混乱,用卡片式笔记也能剥茧抽丝,找出核心逻辑;写卡片式笔记本身就是一个更深度的学习过程,等等等等。
所以在上述各种场景,我还会用卡片式笔记把知识深度处理。但这只是第三层的基石。
分享一个小故事。以前我做产品经理实习时。产品老大说要这样改,给出一套理论,我觉得合理,改之;到交互又说那样改,给出一套理论,我觉得合理,改之;到设计又改,开发又改,当时我就觉得自己好废物。现在想想,自己如果对这件事了解的足够深,能想到各方面的可能性,怎么还会摇摆不定呢?
  • 所以对于我最核心的一到两个领域,我还会建立知识树。
知识树能以一种教科书的形式搞清楚一个规则背后的来龙去脉,让我更深层次地了解这件事,正所谓第一性原理。既能帮助我去教学,也能帮助我在不同的情景合理变通,做不同的事,但做的事情依然坚定。
notion image
前面提到的 SOP 就是一类知识树。本图的树太大了,我把它拆了
这和第二个层次有什么不同呢?第一,第三个层次更适合我们的工作领域,因为我们会面临不同的情况,更深厚的背景知识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变通;第二,第三个层次更适合我们想要研究的领域。例如我现在在研究整理,所以即使我知道怎么做了,我也想研究深刻背后的原理,满足自己的好奇心。相较而言,其它人生的绝大多数做法,用粗线条的第二层次指导即可。
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,对自己的核心领域,「吸收信息」又是不简单的,不可以偷懒

  • 第四个层次:回顾。
回顾是很有必要的。我们在公司为什么要写周报月报;项目运行为什么要 PDCA(计划(plan)、执行(do)、检查(check)、调整(action)) … 因为我们知道这是好的,这是对的。我们要从错误中学习经验,我们要从反省中收获成长。
但这些是耗费精力,困难的事情,我们感性上不喜欢。最近我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。flomo 下线了「随机漫步」,因为使用率极低。其实这不难理解:人们是不会主动去看他的笔记,除非它有用。喜新厌旧和懒堕就是人性的一部分。
所以要有一套机制来约束,促使我们做。
前面说到建立一些小清单(如每周六清空 Inbox 清单),又或是建立一些规则(如公司规定写周报)。这些都是很聪明的,它把感性上「难以衡量的不愿意」变成理性上「清晰的要做的一件事情」。切换了思维方式。
但这件事要有个度,不然容易崩。
之前看 fonter 的文章,提到从富兰克林到 Ali Yahya,再到 Henrik Werdelin,他们都在工程化自己的习惯。我尝试了,但感觉特别累,又繁琐,不太适合我。
我以一个很妙的方式提醒自己:Anki 卡片。不过不是用它来记忆,而是提醒。前面的做法都是以卡片式笔记写就的,天生就适合以 Anki 卡片的形式呈现。这样我每天只要看这些卡片,目地不是记住它们,而是轻轻反思一下我有没有做到。
notion image
建了一个 Anki 页面,同步修改 …
当然,没有做到也没有关系,我不想太自责。我一直在找一个度,能适当的警醒自己,又不会因为太自责而反感去看,最后索性一张也不看。现在的度是每天看 5 张,刚刚好,有时甚至还很期待看这个卡片。
回到 flomo,「随机漫步」就是 Anki 卡片,所以我始终认为它是很好的功能,只是我们要给看它赋予一个足够有信服力的理由。
最后看来,绝大多数暂时无用的信息,都可以以最小成本处理。在整理上的绝大多数时间,都花在了可以沉淀的内容。这是「吸收信息」的简化。

  • 延展四点(可略过不看)
关于「吸收信息」,其实还可以延伸拓展很多内容。这里我再说四点。
  • 第一点:我具体是怎样做的呢?
首先,我有几个数据库,分别保存剪藏的文章页面、书籍等。我会在这些页面里直接拆内容或做卡片式笔记。微信读书的划线/笔记也放这里。这样让我保留原文的完整性,方便未来想要查看上下文。这些数据库只是存放内容,只有「处理状态」一个标签,不会做分类。
notion image
直接在文章剪藏页做笔记,一个内容以不同纬度放入不同领域,实现超文本链接(下面讲)
接着,我会用 Synced block 把页面里的内容直接同步到各领域页面。一个内容根据不同角度,可以同步到不同页面。
最后,按上述的方式依层次整理即可。
  • 第二点:知识树的 Synced block。
在「失控」23.4 中,kk 提到了超文本。
超文本是一种大型分布式文档,是在文字、思想和资料来源之间实况链接的模糊网络。你可以翻过正文去看脚注,看脚注的脚注,可以细读和「主要」正文一样长,一样复杂的附加说明的思想。可以在正文中包含各种旁批和注释,这些注释来自其他作者的补充、更新资料、修订、提炼、摘要,曲解 …(内容略调整)
其实现在看上述的体系。知识树就是一个超文本啊!
树本身的枝叶就来自其它页面,又可以通过枝叶的同步链接回到原文。让思想汇聚,让系统伸展,「简短的、组合式的、非线性的、可延展的」。
与此同时,它又几乎克服了超文本的所有缺点:其它页面的内容直接以文本的形式展现在树里,因为树的结构而具有了逻辑性,不会像脚注一样让人迷路。
并且枝叶与枝叶之间又以「卡片式笔记」的方式相互独立,把线形结构转化为了分布式系统,各自成长,具有「片面崩溃」的弹性。多么妙啊!
再者,一个文本可以通过同步块放入不同的页面。相当于我们可以用不同的角度去看,去使用同一内容。这很重要。我们再也不需要打标签,不需要维护两个系统;不需要复制粘帖,不需要维持异地信息同步。再也不会为「这个信息可以放在这里,也可以放在那里」而烦恼了!
我要赞美 Notion 的 Synced block,千言万语。
notion image
知识树 - 超文本
  • 第三:我对双向链接的看法。
「双向链接」这个词是如此流行,如此有魔力,似乎没有提到就代表着这个人根本没懂卡片式笔记里的精髓!别激动。先容我说一说。
我理解大众常说的双向链接有 2 个使用场景:
一是同步信息。类似于 Notion 的 Synced block。但它其实只是 Notion、Roam 的软件功能,和双向链接联系性没那么强。就像双向链接也能建立思想分枝、回溯信息来源一样,有关联,但不能代表双向链接。
二是建立网状知识体系。例如由 A 想到 B 并记录之,A、B 间就通过双向链接建立了联系。由此发展,联系越来越多,就形成了大脑一般的网状知识体系。将来通过一个节点可以连接无数节点,发散思维。这似乎才是让双向链接变得有魅力的核心。的确很好。
但是万物都有失有得,前面是得,卡片式笔记也有失。
首先。我们大脑其实更喜欢文件夹体系,因为它让我们有掌控感,所以我们绝大多数个人信息还是树状结构。双向链接构建出的「网状知识体系」看似链接了所有笔记,但这个网就像黑洞一样,把所有的信息变为平面,扩大到让我对整个知识体系失去掌控感。也许我能通过其中一个节点连接起其它,但我如此沉迷于整理掌控信息,怎么能轻易容忍这样一个漫无边际、肆意链接的网打破我对知识体系的掌控感呢?
再者。双向链接的应用都很复杂,很不好用,没有 Notion 的美,这个很重要。Notion 之好用,不仅在于块结构,数据库等创新,也在于应用的美、巧思。强烈建议看看 Synced block 的历史版本,感受之。我们应该给美一个更高的位置,而不只是「其它优点」
notion image
Notion Synced block 的最初设计
notion image
Notion Synced block 的最终设计
所以我给自己权衡了得失。双向链接是锦上添花,但我不是知识工作者,我有自己的营销工作,我未来也不会以写作为生。而知识树的知识管理方式对我来说简单又好用,还有规整性。相较而言,我选择了知识树。
但也许是我的理解不对,未来我会持续关注,尝试双向链接软件的。

三:生活秩序(网址导航)

前面说了,在我看来 Notion 适合做 3 件事情:「项目管理、知识管理、构建生活秩序」。
「构建生活秩序」简单来说就是记录生活,更了解自己。例如记录食谱、自己什么时候会不开心、身份证等等等等。这里主要是整理,并不难,我也就不缀述了。
notion image
分门别类放好即可,并不难整理
不过借此机会,我想提供 Notion 一个有趣的用法:建网址导航。
参考项目管理,我把常用的网页用 Safari 收藏,相当于在一级结构,最快触达。把不常用的网页用 Notion 收藏,类似 Wiki,利用其「结构与内容混杂」带来的包容万物,整理之。虽然 Notion 打开很慢,但都是不常用的,也不恼人。
notion image
最常用的最快打开
notion image
不常用的用 Notion 管理,速度慢也不恼人
有趣的是,最近少数派也有相关教程,我在其分享也遇到了同样用 Notion 整理网址的朋友,他反而觉得不好用。下面是他的使用方式。大家可以用前面结构讲到的内容,分析分享两者有什么差异 ~
notion image
网友的 Notion 网页导航

叁:Almost all in one

虽然 Notion 提倡 All in one,我大部分的数字生活也建立在其上,但我绝不认同 All in one。All in one 的确有好处,它几乎没有切换成本,交易成本。在学生时代,我们的确可以在 Notion 里折腾,时间管理,甚至文件管理;但是工作后,「控制必须让位于速度和灵活性」,让专业的软件做专业的事情,收益成本会远大于协调成本。
所以在我看来,有确定的需求,用合适的软件,最小成本地完成需求,才是重点。软件本身根本不是重点,更不必因为喜欢该软件,为了贴合软件的理念,强行 Almost all in one。
这里我就举「时间管理」为例,说说它为什么不适合 All in Notion,以及用其它软件管理会方便多少。

一:时间管理

  • 我们先来试试用 Notion 做时间管理。
(这里我指细颗粒度的时间管理,例如去拿快递、医院挂号等等。)
首先,分栏,记录 7 天。这可以管控 7 天。但无法纵览大局,进行系统性的规划。灵活性也不够,例如某件事持续几天,还要复制几次,远不如专业待办事项方便。所以它只能是一个事项工作台,背后还要一个体系支持。
notion image
分栏做时间管理
再者,用看板做时间管理。这真的太奇怪了。不仅囊括了上面的缺点,而且点击看板里的页面,是打开该页面,而不是更改名称。这个设计本身就代表了 Notion 是重文档的。同样,日历、Timeline 也是如此不好用。
notion image
看板做时间管理 例1
notion image
看板做时间管理 例2 | 图自 Notion
notion image
点击是打开网页
但我们如果用看板管理粗颗粒度的文档/事项,它就会变得非常好用。例如在里面管理选题、文章等等。这时看板本身只是一个容器,看板里的页面才是重点,我们在里面花时间创作。这才符合「Notion 点看板里页面,不是改名,是打开文档」的设计初衷。
不过要注意,如果是很频繁的创作,也不适合看板,之前提过。
notion image
合理的例 1 (以 Week 为尺度)| 图自 Notion
notion image
合理的例 2 产品路线图(类似管理选题) | 图自 Eagle
总结一下,Notion 本身就是一个内容创作和信息组织工具,其内的看板、日历等等,从设计上就不是让我们做细颗粒度的时间/项目管理,而是以时间的属性去管理文档、事项。这非常重要。不要拿屠龙刀去挖矿。各种专业待办事项应用轻易能做到的事情,何必折腾自己。
我之前想,用 Notion 管理时间时可以链接文档,降低交易成本,实现全链条通路。没错,这的确很方便,但关键的是,绝大多数待办都不会链接文档,少数写在专业待办事项应用里,备注一下是 Notion 哪个页面,也很方便啊。不加也没什么,加了,损失超多东西。这就是低效的高效啊!

  • 我是怎样做时间管理的
既然都说到这里了,我就分享一下我是怎样做时间管理的吧。
我对「时间管理」有四点要求:
  1. 系统性:能纵览大局,让自己从宏观视角思考问题。
  1. 优先级:能设立优先级,让重要的要从杂事中脱颖而出。
  1. 随机性:能记录随想、琐事,挂起,专注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。
  1. 易用性:整个体系要非常简单,不要搞一堆规则,难以坚持。
以上四点,其实需要甘特图、日历,和「待办事项」一起配合才能完成。不过我以一种低成本的方式,在苹果自带的日历里实现了。下面我就直接给出我的做法吧。
  • 日历 - 有时间属性的待办事项
首先,我平时主要以「日」视图来看日历。我会把日历的全天列表框拉大,当成了一个待办清单。平时有什么琐事,直接在上面记录,非常方便。如果该琐事是未来要做的,我直接拖到左下角未来的日期移动之。这样可以迅速记录属于未来的事务并移到未来,不被未来事务焦虑,也不会忘记做;又能清空大脑,专注当下的任务。
notion image
「日」视图看日历,以全天列表作为待办
notion image
未来的事务拖拽到未来,清空大脑,专注当下
而且这样待办就加上了时间属性。我习惯每周一规划所有事项。而我们的时间概念就是工作五天,休息 2 天,改成「周」视图后,待办就和我们的时间概念相契合了,不仅可以一览周事务,还可以很方便的拖拽更改日期,非常利于管理。
notion image
周视图,宏观视角,规划
我每天的工作也不一样,如果一天有大把时间保持专注,我就把全天日历拖拽到下面的时间日历,规划每个时间段做什么,如果没有专注时间,我就直接看全天日历,做琐碎的事情。
这样日历就变成了有时间属性的待办事项。
notion image
根据每天工作,动态选择是用「全天日历」还是「时间日历」
  • 日历 - 事件管理工具
既然把全天日历当成了待办,那自然要有完成的概念。我建立了一个「已完成」日历。事项完成后就拖到这里隐藏。这样完成的事项不会在日历里干扰,让我们保持专注在未完成的事务;又可以记下我们每天做了什么,方便回溯,写周报月报,反思等。
notion image
完成的隐藏,不干扰当下,未来又好复盘
再者,对于工作事务,我建立了「工作 TOP」和「工作琐事」两个日历。每天工作的第一件事,就是在「工作 TOP」里写下我今天要做的最重要的三件事,有大局观,一天都专注在上面。要是有什么琐事就记录在「工作琐事」日历,稍候一起处理。这样优先级就出来了。
notion image
一天专注在最重要的三件事
除此之外,我还建立了一个「策略思考」日历,写上某段时间应该关注什么。它往往是横跨好几天的。我习惯每个月初,就只打开这一个日历,再打开月视图,想想自己正在做什么,再以一个宏观角度去思考宏观规划。
notion image
宏观思考
其实看过「高效能人生的七个习惯」就知道。以上这样,我们既遵循了「要事第一」原则,又不会陷入琐事,能跳出来关注最重要的「重要-不紧急」事务。
notion image
图自「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」2.5,第二象限是最重要的 | 这本书微信读书免费,推荐看看本节
这样日历就变成了科学的事件管理工具,真的很妙。
  • 日历 - 甘特图
再者,对于工作中的项目。我根据项目里的每个事项建立日历,根据其项目规划、进展添加横跨几天的全天日程。这样日历不仅显示要做什么,也在告之正在发生什么;平时想要系统思考、关注项目的整体进展、整体规划,就在周/月视图中,仅显示这些日历。
这样日历就变成了一个简易的甘特图,妙啊!
notion image
以「少数派征文」为例子 | 最适合放工作项目,要细分就多建几个日历
甘特图真的很重要,它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宏观视角。(类似之前所说 iPad Pro 之于 Kindle)但由于和本文关系不大,这里就不展开了。推荐大家上网搜一搜。
  • 日历 - 日历
最后,我还会建立一个「日程」日历。里面放真正的日程,例如几点到几点开会、出去玩等等。只有这个日历有通知。
最后,日历变成了日历本身。
notion image
只有日程有通知,手机(生活工具)接收,其它只在电脑(创作工具)看,不要日历

  • 相关的 5 个问题
1. 这么多日历,应该很混乱吧?
不,我按照上节「结构」内容的方式,给日历分为 5 块,分别是日程、宏观思考、工作、生活、归档。它们是分布式日历群,用线隔开。一点也不混乱。
所以我之前说,即使你不用 Notion,也可以参考本文的内容,这些思想是可以被泛用的。只要我们掌握了一些基本规则,我们就可以构建一个运行成本最小化,做事最大化的系统。毕竟,自己做的系统最适合自己。(为什么不开发一个,因为我不会!)
notion image
利用 Notion 结构的思考(分布式结构)泛用到其它软件
2. 这么多流程,应该很繁琐吧?
不,这个系统的奇妙之处在于模块化。我需要每天关注,每周一规划、周六回顾、月初反思,这是我的习惯,以上每个流程都对应我一个需求,没有冗余,也没有不够,刚刚好。未来要增减需求只需要增减日历,也很方便。另外,其实我每天只需要用「日视图」关注今天要做的事情,很简单专注。
3. 为什么不用 OmniFocus 等专业软件管理待办?
我做过,还分类了时间长度、精力水平、个人情绪,筛选不同的场景做不同的事情。但是这个系统真的是有毒:
第一,时间精力都浪费在维系系统上了,事情还是拖拖拉拉,真的是南辕北辙。
第二,这个系统太有压迫感了,单是想着每天还有好多事要完成,就莫名讨厌做事,讨厌软件,自己的情绪被系统控制,扭曲了,系统马上就崩溃了。
第三:我为什么要每分每妙都被有价值的利用,这样活着太累了,浪费时间就浪费吧。
第四:我发现每天只要规划 1-3 件最重要的事去做,让时间具有弹性,反而做事更高效。短期看似不是最优解,长期却是。
总之,不要用复杂的系统去管理简单的事情,不要把精力花在管理做事本身,把管理成本降到最低,专注在做事上,专注在做事上,这最重要!
同样,我的年计划也不会细分到每周做什么,因为太有压迫感了;也不会一开始就细分,然后在各种软件筛选规划,因为管理成本太高了,容错成本太低了,计划更改后改起来超级麻烦。我只用了一个简单表格,需要宏观规划时看一看,很实用。
notion image
简简单单,平平淡淡
4. 为什么不用 Busycal 这种可以日历成组的软件?一键开一堆,不是更方便吗?
没错是方便,但是苹果日历好看好用,牺牲这点效率也没什么,不要低效的高效。这个世界就是 60 分的,没有 100% 完美的软件,在心理上放过自己吧!
5. 所有待办都放在日历里吗?
不是。前面说了,我把电脑定义为创作工具,手机定义为生活工具。所以我只在用电脑时看这些日历待办,手机上只看日程等。所以我只把工作待办放入。(这里工作指上班和下班后的创作产出学习等。)至于「记得拿快递,买 AG」等等小事,我都放到「待办事项」应用里堆起来了。毕竟这些也不重要。
最后,我一直在强调,做才是最重要的,工具不重要。只要我们掌握了一些基本规则,我们就可以构建一个运行成本最小化,做事最大化的系统,把最大的时间和精力留给做事本身!

肆:结尾

  • 关于工具
我真的很喜欢 Notion,它是简洁的,是优雅的,是克制的,是美的。审美是一种很高的门槛。虽然有很多致敬它的软件,但这种审美是很难被借鉴的。
更重要的是,Notion 是自由的,它能让我以自己的理念去构建适合自己、让自己信任的系统;这样,软件就变成了一个媒介,一种载体,我不再需要遵循软件的理念,不再需要它来决定我如何工作。我以自己的方式去工作。这让我自由。
当然,自由也会导致混乱。所以需要一些结构/理念去约束它。我有意写下探索的过程,因为我知道,中间的折腾、弯路和思考,是有价值的,它们让我更坚定现在的选择,它们也能带给大家一点结构/理念上的启发,不管同意与否,多一个视角就多一种可能。
也正因为此,本文冗长无比,我刚刚看了一下少数派页面字数统计,35429 字,数了数,131 张图片 … 非常抱歉,未来我会写一篇精减概括。
不过,我希望大家不要看到文章长,就判定我花了太多时间磨刀而不砍柴。不,我想传递的核心思想正好相反:不要花费太多时间在工具上,「做」最重要
曾经,我沉迷在 OmniFocus、OmniPlan 等高级软件里,学习各种时间/知识管理体系,构建了一套复杂的信息处理流程,醉梦在「效率」的想像里而忘却做事。如今,我往回望,我的生活依然是一团混乱,我也没有做出什么值得骄傲的成就。兜兜转转,我一直在原地。
也正因为此,我用了大量的精力,思考如何让整个体系科学地简化,让我以最小的成本去运转工具,把最多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实践上。
我相信,这是对的事情。
  • 关于整理
对我而言,研究整理的目地不是为了提高效率,不是为了获得进步,不是!那些只是过程,真正的目地是为了获得一种自由,不被收藏束缚,为了更了解自己,为了把更多时间留给重要的事情。
整个整理过程中我最开心的时刻,就是用 flomo 把「经验们」移走。这样,我终于可以把剩下的整理好了,我的生活终于建立起秩序了。我记下的每一点「我喜欢什么,讨厌什么,为什么哭泣」终于不再迷失在混乱中了,我越来越了解自己,越来越爱自己了!
所以,如果你整理不好「经验」们,放下它们吧,暂时不要想着知识管理、经验输出。尝试整理好自己的生活、工作,那就已经很美好了!
如果「生活、工作」也整理不好,那也千万不要担心。这个世界就是由无数普通人运转起来的,在大楼下仰望,设计者和工人同样令人敬畏。很多伟大的人,或是千千万万个支撑世界运转的普通人,他们的生活也是一团糟,这也不妨碍他们做出伟大的作品!混乱中会诞生另一种美!
所以如果你觉得整理很烦,很痛苦,那就不做吧!不要被整理束缚,不要被数字世界束缚。关掉电脑,依然能做一个开心的人!
  • 关于本文
从去年实施 100 天计划起,我就有意地记下每天做了什么,希望将这段探索的经历分享。后来看到少数派征文,我就开始构思起这篇文章,构思了两个月。写了整整半个月,中间有一次丢稿的痛苦重写,有无数次痛苦地想要放弃,但写着写着,竟然写完了。Deadline 真的是第一生产力。
写这篇文章时,我一直避免用「我们应该」的词眼。我不希望传递出一种「这是对的」的好为人师的感觉。因为我对这些内容研究越深,越明白千人千面,没有什么「大一统定律」,有没有绝对的对错。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。
写作本身也是一次有意义的旅行。它帮我梳理清楚了脑中那些混乱种种,它让我重拾了对文字的敬畏,它让我开始有自信:原来我真的可以做一些事情。最重要的是,在这个过程中,我对系统结构的构造不断思考,对写作的议题不断思考,我忽然发现,我开始看懂「失控」了,我开始读懂「微信背后的产品观」了,我开始了解 Notion 背后的大师的理念了,我开始明白,为什么简单是美,简单是不简单的了!我知道,我在变得更好。
当然,我也知道,这件事还没有结束。我还想学习图书馆和各个行业项目管理的经验,还想学习印象笔记的构建思考,还想学习德鲁克等管理大师的书籍,还想读完「微信背后的产品观」、「失控」、产品沉思录等好内容。知道的越多,越明白自己的无知。一切都还在路上。希望明年能给大家分享更好的内容。
最后,虽然我希望自己更关注「做」,但研究简化这个体系本身,似乎就是一种「太多时间磨刀」。但我在这个过程中是很快乐的,我想以我以前写过的一段话作为结尾:
对于某一类人来说,「整理,完善自己的工作流」是一种兴趣。做这件事的目地不在于提高工作效率,而在于做这件事本身的乐趣。 对于某一类人来说,他们如强迫症一般,希望自己对生活的方方面面获得掌控感,那么「整理,完善自己的工作流」是一件必需要做的事情,做这件事的目地是保持掌控感,是自由。 很多时候,我们做事情是不需要理由的。最美好的创新往往都在无聊中迸发。如果需要一个理由,也可以是不那么「正确」的理由 ~

好啦,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,谢谢大家的耐心观看,记得充电评论鸭!谢谢谢谢谢谢谢谢!o(`ω´)o
badge